11月28日,《中国应急管理报》头版头条报道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济南探索
山东济南,北枕黄河,南依泰山。山河之间,泉水汩汩。这座企业众多、“南山北水”的传统工业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
喷涌不息的泉水,滋润了一城山色,也赋予了这座城市改革创新的灵气。如今的济南,灾害事故信息获取消除了“肠梗阻”,应急救援触角抵达了最前端,监管执法服务效能更高效,应急物资储备有了“加速度”。
“千万别把应急管理看成是一个部门的事,要依靠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济南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刘动说。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探寻规律、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济南市应急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一股绳、一盘棋、一起干的生动局面。
值守“一个岗” 信息“一幅图” 处置“一张纸”
一个岗
实行市应急指挥中心与市政府总值班室合署办公,同平台、同岗位应急值守
一幅图
将全市各部门视频监控点位和重要数据全部共享到市应急指挥中心,实时掌握主要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分布情况
一张纸
对照“四定”规范,对危险化学品、地质灾害等15类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编制“一张纸”预案
给应急响应装上“加速器”
“零距离”接触险情信息
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应急人的首要职责。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救援效果,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工作难度之大、复杂程度之高,非一般工作可以比拟。
去年5月12日,济南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你好,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一名儿童患者需要利用直升机紧急转运至山东省省立医院东院区急救,时间紧迫,原定停机坪被占用,请求支援。”
人命关天。接到电话,该中心值班人员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协调开辟龙奥大厦北广场临时停机坪。40分钟后,搭载患者的直升机到达指定地点,在地面待命的济南120、交警等力量已经开辟好“绿色生命通道”,为第一时间救治儿童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近年来,济南市一直在探索打造“空地立体救援”体系,目前已启用20余处应急救援直升机备降场,有效缩短了省会及周边地区紧急救援转运时间。
给应急响应装上“加速器”的是值守“一个岗”模式——济南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市应急指挥中心与市政府总值班室合署办公,同平台、同岗位应急值守。这不仅打破了部门壁垒,也让济南市应急管理局与各类事故灾害和险情信息“零距离”接触,为迅速启动响应、高效应急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无缝对接,需要通过完善的机制和办法,把需求端和资源端有机整合起来。济南的做法是编制“一张纸”“一幅图”。
“一张纸”——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应对处置“实战化”要求,对照定人、定物、定位、定装备“四定”规范,对危险化学品、地质灾害等15类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编制“一张纸”预案,确保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值守人员均可按照“一张纸”预案,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一幅图”——结合“智慧泉城”平台建设,将公安、交通运输、水利、林草等部门视频监控点位,以及气象、交通运输、住建、地震等部门重要数据,全部共享到市应急指挥中心,通过“一幅图”动态监控全市林地、河道、水库等防护重点目标情况,实时掌握主要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分布情况。
“建局之初,面对一本本、一摞摞预案,却找不到联系人是谁,不知道装备在哪儿。”济南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说,现在有了“一张纸”“一幅图”,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贯通“最初一公里”
与“最后一公里”
实现“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全面贯通,最重要的是推动安全防范触角向基层延伸、拓展,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老百姓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济南市创新探索的有效办法是——建设社区应急救援站。
曾经,老旧小区多、消防设施落后、街巷交通不畅,让历下区面临“小火变大火、小灾变大灾”的巨大压力。该区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政府主建、街道主管、社会参与”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全省试点建成24个社区应急救援站。这些救援站配有微型巡逻车、灭火器、对讲机、破拆救生器材等36类应急装备,176名救援人员全部取得保安员、安全管理员、救护员等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承担安全巡查、宣传培训、应急救援等任务。
“一专多能、一站多用”的社区应急救援站,做到了“一分钟接警、三分钟到场、五分钟处置”,真正实现了快速救援、灭早打小的工作目标,成为群众身边的“安全堡垒”、应急管理的“闪亮名片”。2019年,社区应急救援站共处置突发事件1567起,疏散群众5000余人。
今年,济南市政府将社区应急救援站建设作为23件为民办实事之一,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市新建22个应急救援站,筑牢市民身边的“第一道防火墙”。
要更好解民忧、纾民困、保民安,仅靠社区应急救援站不行,必须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上做文章、下功夫。为此,济南市建立了应急救援力量联调联战工作机制,通过与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第一地质大队、中建八局一公司、中石油管道济南输油气分公司、蓝天救援队等企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旗等方式,整合全市各类应急救援力量,促进融合发展,实现互联互通、联调联战,全时保障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应急处置工作。目前,全市已有政府救援力量48支、企业专职救援力量4支、社会救援力量14支,救援专家300余人、大型应急救援装备500余套,备勤直升机1架,有效提升了全市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既严执法保安全
又“云审查”服好务
让企业感受到“痛”的,是更为锋利的监管执法刀锋。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前,济南市执法检查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4名,行政罚款额度位居全省第2名,联合检查次数位居全省第1名。
拧紧监管执法“发条”,得益于今年创新开展的“2+2+2”执法模式——针对没有执法力量的4个功能区,集中市级执法力量深入一线,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开展2次下沉式集中执法检查;针对人情执法、惯性执法等弊端,按照“统一调配、异地执法、属地办案”原则,组织开展2次异地执法检查;针对长期“腰杆不硬”的部分区县,派出执法骨干与区县执法人员混合编组,组织2次帮扶式执法。既有效解决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能力欠缺的问题。
“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不是对立的,在通过严格执法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更要突出热情服务,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困。”济南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刘慕平说。
针对疫情期间企业的审批需求,该局创新开展“云审查”服务,着力解决疫情期间新上项目无法现场审查的难题。
所谓“云审查”,就是分散在不同区域、不同环节、不同要素的相关参与方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对不需要实地勘查的项目进行审查。“应减尽减、能减则减”,压缩了办理环节,提高了办理速度,最大限度便民利企。2月24日,在疫情防控最严格的时期,该局采用“云审查”模式,仅用3小时就完成了对圣泉集团高端电子化学品项目的安全审查,确保了企业正常开工。截至发稿前,该局共对56个建设项目进行“云审查”。
“没有想到会用这种方式对我们的项目进行审查,也没有想到在这种非常时期,应急管理局能为企业提供如此便捷高效的服务。”一家尝过“云审查”甜头的企业负责人说。
“云审查”作为服务民生、服务企业的创新举措,该局将长期坚持并广泛推广。除了“云审查”,该局还对落户济南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等行政许可实行精准服务,一企(项目)一方案,优化审批流程,全程高效服务,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定“三张清单”
强“三项储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按照济南市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市应急管理局牵头负责全市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保障任务。“虽然不是‘三定’规定里的职责,但市委、市政府安排了,我们就要冲到前面,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济南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济南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组负责人王联华说。
虽已过去半年多,但对“保障之难”,济南市疫情期间首批表彰的“出彩型”好干部、火线提拔“第一人”徐英亮仍记忆犹新:“买额温枪、防护服的经历太曲折,都可以写本小说了。”
在疫情暴发初期,口罩、防护服、额温枪、护目镜、测温仪等应急物资“一货难求”。为最大限度组织货源、保障需求,济南市应急管理局第一时间进入紧急状态,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克服重重困难,多方收集信息,广泛建立联络,为决胜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为了购买额温枪,该局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信息资源,终于找到远在外省的一家生产企业。但是,当地工信部门早已驻厂,企业生产多少,当地就征用多少。经反复沟通协调,济南应急人的执着和诚恳打动了对方,生产企业克服原材料和用工紧张的实际困难,决定每天延迟1小时下班,突击生产额温枪,保障济南的需求。
购买防护服同样艰难。听说千里之外的企业有货,济南市应急管理局立即派人驱车赶往当地,连续3天蹲守在企业门口,最终拿到几百件防护服。数量虽然不多,但却为疫情防控的最困难时期提供了有力保障。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把教训当成“铺路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行动迅疾开展。
为准确掌握全市应急保障到底“要多少”“有多少”“产多少”,济南市着力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将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作为2020年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重点任务之一,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三级防护标准,参照疫情防控期间实际需求,济南市应急管理局牵头编制了全市日均消耗医用防护物资需求清单、库存清单、防护物资生产(销售)企业清单。
“三张清单”的制定,让“三项储备”有了方向和标尺。
——围绕加强实物储备,济南市应急管理局制定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市级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并督促各医疗机构、疾控中心按照7天到10天的储备量和各区县不少于1个月的储备量,不断加强自备应急物资储备。
——围绕加强产业储备,济南市应急管理局协调市工信局规划、引进、壮大一批具有强链补链作用的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分门别类建设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加快推进平阴应急装备产业园、商河防疫物资产业园建设,实现应急物资储备“本土化”。
——围绕加强协议储备,济南市应急管理局与中石化山东济南分公司、中国中丝集团、稳健医疗集团等企业签订应急物资代储协议。同时,将各区县应急物资代储协议单位纳入全市应急物资虚拟库,实施统一管理调度,确保关键时刻“为我所用”。
如今,在山东省医药零售连锁行业的龙头企业漱玉平民大药房专业仓库内,存放着济南市6万余套医用防护服、5万余个医用N95口罩、40万余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等防疫物资,为全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随时提供充足的医用物资保障。同时,中石化山东济南石油分公司储备库代济南市应急管理局储备着价值600万元的应急物资,包括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平时,这些物资可通过加油站的便利店对外销售,但要随出随进、及时补货。战时,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通过物流配送体系,迅速将应急物资运抵灾区一线。
“我们用小投入撬动大储备,既解决了应急物资保质问题,又避免了资源浪费。”分管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有关负责人说。
与“三项储备”一同推进的,还有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根据全市灾害特点,济南市应急管理局向社会发布了《济南市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其中,基础版列出四大类、18种应急物资,扩展版列出六大类、63种应急物资,为广大市民进一步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提供了参考指南。